提到維生素 C,你會想到什麼?抗氧化、提升免疫力、美白淡斑,甚至有人認為它能預防感冒。維生素 C 確實是人體必需的營養素,但它並不是「萬靈丹」。事實上,過量補充維生素 C 反而可能帶來副作用。那麼,我們到底該怎麼正確看待這顆小小的維生素?

維生素 C 的角色

維生素 C(又稱抗壞血酸)屬於水溶性維生素,主要功能包括:

抗氧化:對抗自由基,延緩細胞老化。

促進膠原蛋白生成:有助於皮膚、血管、骨骼與牙齦健康。

增強免疫力:幫助白血球發揮作用。

促進鐵吸收:尤其是植物性食物中的非血基質鐵。

這些好處讓維生素 C 幾乎成為保健食品界的明星。

 

「多吃更好」真的成立嗎?

因為維生素 C 是水溶性的,多餘的量會隨尿液排出,所以很多人以為「吃再多也沒關係」。但事實上,身體的吸收率有限,過量攝取可能造成以下問題:

腸胃不適
過量可能導致腹瀉、胃痛、噁心。

增加腎結石風險
高劑量維生素 C 會分解成草酸鹽,與鈣結合後形成腎結石,對腎功能較差的人尤其有風險。

干擾營養平衡
長期高劑量補充,可能影響銅、維生素 B12 等其他營養素的吸收。

反而削弱免疫作用
研究指出,長期攝取超過建議量,並不會顯著提升免疫力,甚至可能造成免疫系統調節失衡。

  1.  

建議攝取量是多少?

根據世界衛生組織(WHO)與台灣衛福部建議:

成年人每日建議量:約 100 毫克

安全上限(UL):約 2000 毫克

一顆奇異果含有 60–80 毫克維生素 C,
 一杯柳橙汁約 120 毫克,
光靠食物就能輕鬆達到建議攝取量。

 

天然食物比保健品更優

雖然市面上維生素 C 發泡錠、膠囊琳瑯滿目,但專家多建議「食物來源」優先:柑橘類水果:橘子、柳丁、葡萄柚

莓果類:草莓、藍莓、黑醋栗

蔬菜:青椒、花椰菜、羽衣甘藍

天然食物不只提供維生素 C,還包含纖維與其他植化素,能產生協同保護效果,是保健品無法取代的。

哪些人需要額外補充?

抽菸者(消耗更多維生素 C)

長期外食、蔬果攝取不足者

傷口恢復期或術後病人

某些特殊疾病或吸收不良者

這些族群可在醫師或營養師建議下,使用額外補充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