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辦公室或商場裡,面對電梯和樓梯的選擇,多數人可能會毫不猶豫按下電梯按鈕。但也有人堅持每天多走幾層樓梯,認為這樣比較健康。那麼,走樓梯到底比搭電梯好在哪裡?醫師怎麼看這個日常小習慣?

 

一、走樓梯的健康益處

心肺功能提升

走樓梯屬於一種 有氧加阻力運動,比平地走路更能鍛鍊心肺耐力。

長期養成習慣,有助於降低高血壓、心臟病風險。

強化下肢與核心肌群

上樓梯需要股四頭肌、小腿肌群和臀大肌用力,還能帶動核心肌群協調。

對於預防肌少症、提升平衡感特別有幫助。

燃燒熱量更高

根據研究,走樓梯每分鐘消耗的熱量是平地走路的 2–3 倍。

對於想控制體重的人來說,走樓梯是一個簡單有效的方式。

促進骨骼健康

樓梯屬於負重運動的一種,可以增加骨密度,減少骨質疏鬆的風險。

 

二、搭電梯的「隱藏風險」

長期缺乏活動

電梯雖然方便,但若每天完全依賴,會讓活動量大幅減少久坐加上少活動,容易導致肥胖、代謝症候群。

 

公共衛生考量

電梯是密閉空間,尖峰時段人潮擁擠,傳染病風險相對較高。

心理影響

長時間依賴電梯,會讓人更不願意主動活動,形成「惰性循環」。

三、什麼人適合走樓梯?

上班族與學生:每天選擇爬 2–3 層樓梯,就能增加不少日常活動量。

想減重的人:走樓梯搭配飲食控制,是低成本的燃脂方式。

銀髮族:在安全的情況下,慢速走樓梯能訓練肌肉和骨骼。

 小提醒:建議量力而為,可以從每天 1–2 層開始,逐漸增加。

四、誰需要避免或小心走樓梯?

關節有退化性關節炎的人:走樓梯可能增加膝關節壓力,建議改用平地快走或游泳。

心臟病或呼吸系統疾病患者:突然大力爬樓可能造成呼吸困難或心悸,需要醫師評估。

攜帶重物者:搬重物時勉強走樓梯,反而容易受傷。

五、健康小建議:樓梯 + 電梯並用

短樓層走樓梯:例如 2–3 層改走樓梯,超過 10 層再搭電梯。

下樓梯更要注意:下樓對膝蓋壓力比上樓大,若有關節不適,可選擇搭電梯下樓。

搭配日常活動:走樓梯只是增加日常運動的一部分,還需搭配規律運動(如快走、重訓)才能全面維持健康。